» 内容
一碗“无盐汤”,讲述军民鱼水情

宁都州网 

前言


食盐不仅是人们膳食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,而且是人体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成分。不论南北方,不论东西部,任何家庭烹饪,食盐必不可少。


然而,在宁都县,却至今还保持着家家户户吃“无盐汤”的习惯,而这一习惯,正是起源于上世纪30年代的中华苏维埃时期。


01


历史故事背景


1931年11月7日,一个红色政权——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正式在江西瑞金成立。这个政权的诞生,引起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当局的恐慌,为了将这个新生的政权扼杀在摇篮里,蒋介石当局派出重兵对苏区先后发动了五次大规模的“围剿”。


为了困死苏区军民,敌人对宁都在内的苏区进行了严密的物质封锁,意欲使其“无粒米勺水之接济,无蚍蜉蚊蚁之通报”,将红军扼杀在摇篮之中。




蒋介石当局的经济封锁,给中央苏区造成了很大的困难,吃的、穿的、用的,到处物资奇缺,尤其是食盐,食盐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,人吃盐四肢有力,不吃盐四肢发软。


由于宁都不产盐,外面的盐又进不来,导致食盐告急,看似普普通通的食盐成了苏区的珍宝。为了支援前线红军有力气作战,宁都老表厉行节约,逐渐形成了“炒菜少放盐,蒸汤不放盐”的饮食习惯,把从舌尖上省下来的盐,全部送到了前线,送给了伤病员。




后来,革命胜利了,食盐再也不是短缺物质了,但“无盐汤”的习俗却保留了下来。


02


“有盐同咸,无盐同淡”



苏区物资严重匮乏,尤其是境内不产盐,外面的盐又进不来,导致食盐奇缺,成了稀缺的珍宝。当时,一块大洋在白区能买到七斤盐,在苏区却买不到相当于这块大洋自身重量的7钱3分盐,被称为“盐顶七钱三”。在这种情况下,苏区不得不对食盐实行严格的配给制度,规定苏区党员干部每月食盐配给额度为4两,红一方面军主力在作战时的食盐配给额度是每人每天8分。然而,即便这样低的配给数额也经常无法达到。



——“有盐同咸 无盐同淡”宣传画——


许多战士和群众长期缺盐而身体浮肿,伤口不易愈合,严重影响了红军的战斗力。为了获取食盐,红军想尽了办法。湿衣浸盐、棺材偷运……巧妙利用各种方式,把好不容易获得的食盐运进苏区。


“有盐同咸,无盐同淡”。在这种情况下,为了支援前线,让红军战士能吃上盐,宁都人民提出“炒菜少放盐、蒸汤不放盐”,硬是从牙缝里把珍贵的食盐省下来,全部用来支援前线。他们纷纷刮干净了自家的盐罐子,把食盐送给红军,自己吃饭只能从老屋墙上、地窖里等地方割取硝土,用土法熬制硝盐替代食盐。



——熬制硝盐的老墙土——


“这种土法熬制的硝盐又苦又涩,吃多了还有毒,但总比没有盐好。”宁都人龚远生说。他的父亲龚有礼是一名老红军。“小时候,我们要是因为吃不好,抱怨、发脾气,父亲就会生气地说,自己有多少战友连这个都没吃过就牺牲了。”


03


毛主席与“无盐汤”


1931年1月5日,天气很冷,毛泽东破例起了个大早,从赤坎赶到高田,看望负伤的红军战士。红一方面军总后方医院院长戴济民陪同他走进医院,看医生护士虽然忙,却井井有条。


伤病员们正在吃早餐,进门的第一间病房里,一位伤员坐在床沿上,用汤匙舀汤喝,看见毛泽东进来,伤员“嗖”的一声站起来,一仰头把汤全喝了,匆忙间敬了个军礼。戴济民赶忙喝道:“慢!别烫着!”却还是制止不及。


——红一方面军总后方医院旧址——


毛泽东点了点头,并不责怪,径直走到床前,床上还躺着一位伤员,旁边床头放着满满的一碗汤。毛泽东把汤端起来,一边叮嘱“汤要趁热喝,小口喝。”一边舀了一匙,尝一小口,要喂给伤员喝。


这时,毛泽东却突然停下来,皱起眉头问戴济民:“我这几天是不是上火?怎么汤这么淡,像是没放盐。”


“就是没放盐,他才喝不下,我正做他思想工作,叫他克服困难。”刚刚敬礼的战士抢着说。毛泽东放下汤,也不吭声,就定定地看着戴济民。戴济民解释道:“总政委,这不是我克扣食盐啊,伤病员们集体写了申请,都要求喝淡汤。”


“为什么要写这样的申请?”

戴济民抿了抿嘴,用力点了一下头,才回答:“总政委,您教导我们关心战士,关心群众生活。但这一个多月来您忙于筹划作战,您不知道,黄陂小布的群众喝汤全不放盐了,炒菜也很淡,都省下盐来给我们。战士们知道了,汤里也都不放盐,伤病员都主动申请要求喝淡汤。”


毛泽东愣住了。

“总政委,我们诱敌深入,一开始是带了很多盐的。可是,您知道苏区不产盐,国民党封锁有一个多月了,不让‘一粒米、一撮盐、一勺水’进咱苏区。开始的时候,部队还支援老百姓一些盐。”


戴济民接着解释说:“后来,老百姓知道部队也没有多少盐,就省着不吃,留着盐支援部队。自己用土法熬制的硝盐做菜,但这种硝盐又苦又涩,泥土味儿重,炒菜还凑合,做汤就没法喝了,只好改喝淡汤。”


毛泽东沉默了,走到窗前,望着无声的远山,很久才转过身来,“从今以后,我毛泽东喝汤也不放盐。”他一字一句,说得很慢,“但重伤员,还是要放盐,没盐,怎么有力气啊。”伤病员们饱含热泪望着毛泽东,纷纷低头喝下了碗里的汤。


一碗“无盐汤”,承载的是民拥军的浓浓深情。新的长征路上,我们不妨时时品一品“无盐汤”,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,让新时代人民军队为民奉献的脚步永不停歇,军民团结的基因永不褪色。

XML 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