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在,乌克兰民众最缺的商品是什么?
食盐!
社交网络盛传:现在送给乌克兰人最好的礼物是一包盐。
为什么缺盐?
缘由是乌克兰90%的食用盐来自顿茨克地区索莱达市的国有企业阿尔乔姆盐业(Artemsol)所生产供应的。该企业因受俄乌局势影响,4月已停止营业。
有公开网络信息显示,作为乌克兰乃至欧洲最大的食盐生产商,阿尔乔姆盐厂的盐矿和仓库在战争爆发后即遭到俄军的直接打击;此外,俄军也会定期炮击该厂用于食盐出口的火车站枢纽。
▎阿尔乔姆盐厂办公楼
更为严重的是,盐厂停产所导致的食盐供应困难引起了乌克兰民众的恐慌情绪。以前,阿尔乔姆盐厂在本国零售一公斤食盐的价格大约是10格里夫纳,现在上涨了9倍(10格里夫纳约等于2.27元)。
有消息显示,乌克兰目前多家商店的货架上已没有本国的食盐商品,而政府不得不采取短期应急从国外采购食盐。
正视现实:在战争时期对食盐的剧烈争夺以及由此带来的民众恐慌情绪,一直都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回溯历史,在二战期间,盐甚至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要因素之一。抗战爆发后,我国沿海地区相继沦陷,淮北、山东等产盐区先后被日军占领,河东盐池也被日军破坏,大部产盐区被成为沦陷区或游击区,全国盐源减少80%,盐税收入也就随之大幅减少。日本不仅处心积虑地占领了沿海产盐地,力图以战养战,还有意切断沿海通往内地的盐运通道,试图通过断绝食盐供应来扼杀中国的抗战意志,这也就是日本所谓的“盐遮断”。
▎日本对中国沿海地区的侵犯不仅形成了战略包围之势,还附带有侵占中国食盐产地的阴谋
俄乌战争给我们的最强警示是:食盐作为生活刚需品,更是战略物资。其供应安全在国家战时保障、应急救灾、平息社会抢购风潮、对边远地区和民族地区的物资保障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,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和民心稳定。
因此,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食盐供应工作,在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《盐业体制改革方案》文件中明确规定:
以确保食盐质量安全和供应安全为核心,在坚持食盐专营制度基础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坚持依法治盐,创新管理方式,健全食盐储备……
随后,国务院出台的《食盐专营办法》,重点强调了食盐供应安全工作:
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人民政府盐业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食盐供需情况,建立健全食盐储备制度,承担政府食盐储备责任。
食盐定点生产、定点批发企业承担企业食盐储备责任,保持食盐的合理库存。
盐业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食盐供应应急预案,在发生突发事件时,协调、保障食盐供应。
毋庸置疑,国家层面对食盐供应安全的工作部署可谓高瞻远瞩且富有战略智慧。
作为承储企业的各级食盐定点批发企业,应“严格”按照国家和地方政府指定的办法,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,防范食盐断供,及时平息涨价风波,确保在自然灾害、地区冲突和突发应急事件发生时食盐的安全供应。
俄乌战争也在提醒着我们,突发事件可能会随时导致供应链中断。因此,对于公众来说,合理储存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,以备不时之需,仍是最保险、最灵活的防备措施。
“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”。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和多维度的不确定性,食盐在国家层面的安全供应所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,且越来越多。这就要求我国必须高度重视国内食盐的储备和供应安全问题,坚持底线思维,强化红线责任,增强忧患意识,不断提升国内食盐保储保供居安思危的前瞻性。